上下相隨 公式與例題 倒手走粘以氣全吞 蛇鶴意氣 推掌組手
走平行步時,腳的動態是以腳尖領,但具體是那一隻腳趾領,宗長當初未明說。因為上下相隨,手是以中指尖領,所以我認為是以腳的中趾領,或是想像自己穿尖頭靴,以那個尖頭領也可。若是用腳的大姆趾領,雖然大姆趾最突出,但在腳外擺時,角度會稍微受限,而以中趾尖領比較順。
上週示範下壓(翻)肘的幾種應用法,這次又示範以下壓肘取平行來接對方的正蹬腿後抬腿前扣頸的摔法。但要注意的是,宗長一再強調,不要一直想說對方來我要怎麼對應,要把六掌拳三化解方位平行術練好,不然都是空想,因為你根本做不到。以數學來比喻,核心功法是對公式的根本理解,例題是各種示範,對公式理解不夠,單看例題,只會變成背背背而已,沒法舉一化千。
但只單純講公式,不少學員還是沒法與真實情況連結應用。所以我們會主講公式,參以例題,讓學員對公式的理解更深入,之後能隨心應對各種情況。像上次以帶掌化解對手勾拳,但如果對方很矮,可能我要用下翻肘來化,如果對方很高,或許我是用上翻肘,只要距離壯弱規則不同,應對法就不同,譬如只有拳,或是拳腿皆有,應對又不同。而且實際上應用,下壓肘的每個部分,可能會順敵而放大或縮小,這些都要基本形態有練好才有辦法加以變化。
下翻肘,化解時,要有以氣全吞的概念,氣就是我氣化的身體,我完全不頂不丟的把對方的來勁全部吃掉。可以設想我左邊後隅有個黑洞吞噬一切,再從右前隅的白洞吐出。或是設想我的nike斜勾軌跡像沖水馬桶一樣,把對方的力量全部吸乾。
而學員容易在化解完要出手時突然一個頂人的力量出來。這是受了傳統守攻概念的影響,在化在守時都不會頂,要攻時,就覺得我應該要加點力下去。為避此病,峨眉槍提出「倒手」的概念,你來攻的力量,我只是劃個圓再還給你,我是不攻而攻。
而王宗岳祖師是創造性的提出「走、粘」來取代「守、攻」的概念,對方攻來,我做守,其實是做「走」,而走的要求是「人剛我柔」順人而動。等到對方攻勢已盡,我要回攻,其實是做「粘」,而粘的要求是「我順人背」不丟不頂。因為我已經用粘的概念取代攻,所以學員就不會因為要回攻而偷加頂力。而是繼續「我順人背」的回粘而已。
而當走粘都已操作熟練,王宗岳祖師提出更高階的要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你以為我在走化,其實我也在粘,你以為我在回粘,其實我還是在走。我們在每個瞬間都要同時做到「人剛我柔、我順人背」。當到這程度時,就能即引即纏、即觸即纏。不過,還是要從基礎的上翻肘、下翻肘的標準形來練,才能一步一步到這程度。
相傳內家祖師觀蛇鶴相爭創出內家拳,或許故事是虛構,但技法要求可不假,這其實就是要人「動如羽、行如蛇」。蛇指主動技術,指領外形會很明顯,強調意,強調方位的正確,也強調外三合的重要,蛇感明顯的拳種譬如八卦掌。鶴指被動技術,強調鬆空充氣,周身一氣、腹內鬆靜氣騰然,外形會有種模糊感,強調氣遍週身意到氣到,注重內三合,常會有氣貼背而行的感覺,鶴感明顯的拳種譬如太極拳。
簡單說,蛇鶴的重點皆要,不是只取蛇,也不是只取鶴。一開始,要蛇,精確的方向指領,以意(拳理)為指導。接著,要鶴,重視全身的氣化,上階的意(拳理、方位)要與氣化的身體相合,最後達合心意氣力的相合。再簡單說,一開始要力求精確,稍硬無妨,後來要全身放鬆氣化,無形無相全體透空。但不要倒過來練,容易不長功。
推掌組手,由砸拳勢展指擰筋回到後隅,展指割頸後指向前隅,再掌挒肘皆入環,走推掌路線伸出。一路上都要能維持住方位展指擰筋帶出的方位筋力,不會對方一觸即潰。
學員請假,下週停課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