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腰虎坐翻裹樁 砍中帶刺捲落法 下翻肘應用(ex砍中帶刺)
翻形樁常配合龍腰使用。基本形態像做背後的渾圓樁。常見形態是由龍虎交變而來,以右手為例,面北渾圓椿,腰呈虎形,左腳往西南斜踏,面轉向西側,擰腰呈龍腰形,右手定在原本位置,右肩即成翻形樁。此時餵勁者對學員右手掌施加壓力,可測得一定樁力存在,不會一推就倒。翻形椿有樁力時,代表這時的形態足以完成化解所需。
翻裹樁交替變化,可完成很多化解。練習時,右手中指導勁螺旋擰轉到肩讓肩呈翻形樁,同時右腳尖也導勁螺旋擰轉到腰到肩,腰呈龍腰。然後右手肘略上拉,變成裹形椿,推掌捲落而出,同時因為上下相隨,下肢動態相同,起踵頂膝,龍腰又轉成虎坐形。
這個動作同時也是被人站在背後制腕制肩制肘呈彎腰形態,的化解擒拿法。只要完成標準動作,就可以化解順利反制,但要注意,要時時順敵人,不可頂抗。
今日以重心在前端的海棉拖把感受,如果單純下砍,而砍空了,要花多少力氣把刀劍煞車,以防我空門大露而被斬殺。
為了更省力的處理這種砍空煞車的情況,宗岳門採用「砍中帶刺」的技法來應對。此技法,似砍非砍,似刺非刺,是由拳法中的「垂廉捲落燈花影」的「捲落法」化生而來。
以武器根部描準,讓其自由飛翔,我以捲落法引導,則成「砍中帶刺」之法。其中一個好處是,如果對方上格,我容易繞過他的防禦而砍刺中對方。
而如果在已經掌握砍中帶刺捲落法的前提,再加上「下翻(壓)肘」的技法,會發現,單純揮刀就能引動身體前衝增加攻擊距離,不需再額外發動前衝,而且砍中帶刺會變得速度更快,攻勢更凌厲更穩定準確,可謂好處多多。重點是這樣我自己更輕鬆而省力。
下壓肘的本手,就是在化解,在本手練好的前提下,下翻肘可以1.加強刀劍力速,2.抓領子摔法的主手,3.化解前刺拳。
以對手左刺拳為例,我以右手做小形下壓肘,可以防禦化解對方左拳,我可以順勢前進,以左手砸拳攻擊。因為我前進且到對手外門,他的另手不易打到我。同時因為左拳被我牽制,難以立刻回收,會慢個零點幾秒,讓他的右拳發動也慢個零點幾秒,讓我被打到的機率變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