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讀了篇討論怎麼練習一萬小時來成為高手的文章,文中除了強調練習時數的積累外,更強調怎麼有意識、專注放鬆的練習來達到最高練習效果。讓我不禁反思如何讓太極拳的練習更有效率。
太極拳就像是位美女般、風姿綽約,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以前卻極少有人能得美人青睞,故有代不過數人之說。幸得宗長整理出攻略,現在門內多數師兄們都能抱得美人歸,或是進展順利,而不是只能吃閉門羹。
前賢為了練成太極,傳下無數拳諺、功法、樁法,但卻是成效不彰。而我們在宗長於王祖師四拳論啟發下將整個太拳體系、練習次第、戰鬥觀念等整理成一套模組化的教學後,練習成效與武術複製成功率大增。所以宗長常說:太極拳很難懂,所以要先懂,才不會練錯了。
但隨著自己程度漸漸提增,雖然大體已掌握了門內的技術、施技也還流暢,卻總是還差老師的神化等級那麼一截,每次被電時,老師耳提面命的也總是自己心理想說我早就懂了的拳理、觀念。
那,問題出在那裡?我想是:我懂了,但沒有練。不少東西,在你練習量不夠之前,是不會真的懂的。回想以前上課時,老師為了避免我們傻傻練,總是反覆講解重要拳理、要點,深怕我們不懂、或回去忘了、練錯了。而我回去後,也總是沉浸在聽懂拳理的喜悅中、搭以少量的練習。卻忽略了老師也曾說過:這很重要,回去要好好練。似乎由傻練盲練的一端,矯枉過正的到了只懂沒練的另一端。可能是這些珍貴的拳理、正確練法得之過易而不懂得打從心裡真正去珍惜。或許老師也發現我們這個缺點,在後期教授奇槍時,也常強調「論槍不敢言第一,只懂下海枯石爛之功」。
現在知道懂了之後要練,那要加強練什麼呢?我個人以為是師門從傳統樁功所嚴選出來的少數幾個椿法。因為用技的功法、技法,在現行門內的訓練體系下都可達到高效的練習效果。但到比較高階時,勝負常決定於細微之處,大家的拳軌架構都是一樣的,只是誰更準的問題。現在常遇到的問題是,我知道要更準,但常常意氣不合。
太極兩大練法:靜中觸動、動猶靜。門內的六拳、上下翻肘化法,皆可以「動猶靜」法來得到良好成效。那靜中觸動是幹麼的?太極拳是樁拳,任一刻停下都要有樁力在,可用動猶靜來檢視。那如何讓樁更美,就是用「靜中觸動、視靜猶動」來練。
太極的無極準則是要大鬆大柔,在任一動作都不可有牽筋扯絡的感覺,除了有賴正確拳軌外,還有賴正確的開筋展脈來去除掉筋脈的混亂,才能以一片純柔運行。小孩的筋絡柔軟開展,所以常只要拳軌一對,氣力立合。而大人在經過多年不正確的使用身體、外傷下,身體多處筋絡早已不是赤子狀態,有的過緊,有得過弛,所以有賴正確的開樁來重新回復赤子之身。
舉例來說,在經過扎槍練習後,戳拳已經可以打得不錯了,可是,在穩定度與樁力上和砸拳比還是差了點?那猴形樁(白猿獻果)可能是你的好朋友,可以加強你自然夾肘的功力。上翻肘總是聳肩,怎麼講還是聳?砸拳總是沒有下砸感而是像平面拳?那渾圓樁(掌肘兩朝天型)會是你的專屬教練。不過所有的椿功都要在懂拳理與知道這個椿要練什麼的前提下來練才有意義。
站椿看來呆呆的,動作也不見得美,卻是可讓你徹調筋絡的的好方法,也可以讓全身的筋膜連成一氣,而不是各自為政。樁功好好練可以讓身體更容易運作在拳軌上。記得「靜中觸動」:以鬆柔態站樁,盡量往樁法要求型態靠近,當察覺到某處緊了,就「每一著力,隨及鬆開」再鬆一次,再往正確型態靠近,看似不動其實一直在動,反覆以上調整,樁就愈來愈美了。(故宗長在渾圓樁有[十成功力]之說,要調整十次以上)
因為靜中觸動、動猶靜兩法,都須要高度內觀、內省,絕不能散慢隨意,一邊看帥哥、看美女一邊練,這樣練了等於沒練,所以宗長才會說「高手都是要閉關修練的」因為你自己模擬的攻中線會比老師餵勁的更刁鑽,也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那裡還有牽筋扯絡。唯有閉關修練才能做到「勢勢存心揆用意」達到最高練習成效。
最後,施技上遇到的難點總是在於基本功,請返其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