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三合 肘強拳就硬 膝固腿才重 勁線 肘前墜 托掌 輕接觸對打
慢練是為了練出全身的正確動態,以氣抖功為例,慢速練才能感受到全身的律動由手指的抖動引動,並發現僵硬不整合的地方,並慢慢擴大被引動的範圍。但如果一開始就求快,反而只把律動鎖在局部,練習效果不好。
上弧會避開中軸,腹胸一起動,重心在雙腿間移動,先把注意力放在腹部,自然胸部一起移動。上弧做到極緻,會出現龍腰。龍腰再加上垂直方向的下沉,就會出現反身大纏的第一動形態,有移位挫掀之能。
外三合,是規範動步時的要求,就是「上下相隨」,重點在要肘與膝合,自然肩骻、手足會合。要注意的是右肘與右膝相合。左肘與左膝相合。定步時,譬如拗步時,則不適用外三合。
內三合,本門的理解,是如何有效的由初入門到成熟運用所學的學習過程,譬免走進學習的誤區。心意氣力要整合,心是大腦思維活動,通常是發散的,要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就是「心與意合」,那要集中在什麼上,要集中在拳理與正確的動作上,意就是意理,也就是拳理動作。心與意合,是說要集中注意力在正確的拳理動作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動作會諧調,與呼吸整合,同時會放鬆不僵硬而流暢,這叫「意與氣合」,拳理、注意力能與呼吸、放鬆整合在一起。再之後要通過巨力測試,確保心意氣合的動作真的能時時保持正力,以發揮強大威力,這叫「氣與力合」。
有這幾個層次,確保了不會一開始動作不對就求力,或是動作不對就求鬆,或是注意力散慢的就求力、求鬆,可以確保練習成長的品質。
內三合,時間拉長來看,是學習的歷程。但把它瞬時啟用,又是面臨戰鬥時的自我內在要求,要求自己專注在戰鬥、要做正確動作,要呼吸諧調、要身體放鬆,要時時合於正力。但因外面看不到,所以叫內三合。
太極的勁如同植物生長,根穩了,才依序往上生長。同樣的,肘的根基穩了,捲落而出的拳才硬;膝穩固了,腿才會重。而膝要穩固,要好好的練習起踵頂膝落骻圓襠。
上面講到專注力,為了讓我們更專注在勁力的運動上,提出「勁線」的概念,讓我們的專注只在一條線上,己身成為線條人,而這條勁線,大概是走中醫所說的小腸經、膀胱經,走在身體的後側背側,專注操作勁線就會動牽往來氣貼背而行。
肘要穩固,要時時前墜,這裡的前墜指的是,時時往正力的方向墜,不管是說前墜、外墜、上墜、下墜,都是要你往正力方向墜肘。而練習紮基時,肩要擴、肘要前墜,但使用時,肩要沉靜鬆,只要肘有微微向前引的前墜感就好。
托掌時要記得,肘時時前墜,同時手走順環的下半環,要慢慢練,以免在某個瞬間自己肘跟著手往回跑而不自知,這可是會讓托掌威力大減的。
課程最後,載拳套以輕接觸對打收尾,七分速度三分力量,以習慣戰鬥的感覺。分兩回合,各一分鐘。第一回合,嘗試用以前所學散打模式打,學員感覺大部分是中距離拳腿,偶有摔。第二回用太極拳模式打,學員感覺很常衝進貼身打,然後就接摔了,被摔後還會被壓制在地面打擊。而學員覺得都是摔有個原因,因學員打法以遊走放風箏的外圍打法為主,我貼身後他會試圖徹退,導致打擊法效差,而自動轉換成起牽制對方動態的摔法。下次學員可以試試不遊走的打法,應該會有不同感受,不會覺得都是摔。總之太極拳的打法以貼身近戰為主,能打擊會打擊,打擊不利時,同一動作可以切換成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