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拳不離中
作者:宗岳門 葉金山
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
大家都知道「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但是很多人對這句話非常懷疑,因為打太極拳時,明明兩隻手一直動來動去,為什麼卻說不動手?其實不只是太極拳不動手,凡是內家拳像心意、八卦練到最正確 、最高階時,都是不動手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內家不動手,動手非內家」。
環在中即在,環失中即失
何謂不動手? 不動手就是手不離中,中是什麼?中就是環中;手不離中,就是手不離環中。宗岳門口訣:「環在中即在,環失中即失」手不離環中,故手雖動而手與身之相對位置恆如如不動 、其實相恆不變,手與身體之相對位置不動不變,故知不動手是手與身體之相對位置不動不變,不是手部全然靜止不動也。
肘或掌拳收入腰側就不是內家拳
要看一套拳是不是內家拳,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看他的肘或掌拳有沒有收入腰側的動作,如果這套拳在拳架的招式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招式,會把一個肘或掌拳收入腰側,或把兩個肘或掌拳同時收入腰側,我們就可以判定這套拳絕 對已經離環,絕對已經動手,所以絕對不是純內家拳,甚至根本不是內家拳,更不可能是真正太極拳。
「動手離中」內家大忌
因為會把肘或掌拳收在腰側的拳套,就是「動手離環離中」的拳套。當肘或掌拳收在腰側時,此拳法必已離環,而其手法亦已完全離中,不利缷化倒手,攻則遲緩,守則敗形。何以攻則遲緩?收拳過長,出擊必緩,雖有強力,頓失先機;何以守則敗形?肘掌拳陷入腰際,受敵一敷即 現敗形,受敵一鎖即不能出手;若以身形動作勉強化去,其倒手之機亦全失,身體仍是挨打之形。故把肘或掌拳收在腰側,即犯內家拳 「動手離環離中」之最大忌諱也,真正內家拳法,絕不犯「動手離環離中」之過失,若有拳法其招式有將肘或掌拳收在腰側,其非內家拳、非太極拳明矣!
不動手、守中線
「不動手、守中線」是所有武者們都知道的應敵要領,但是有很多人以為「不動手、守中線」,就是在應敵時,盡量把雙手對著敵人,敵人攻來時,雙手一撥 ,進步一崩撞,便是不動手、守中線。但是這種不動手、守中線的方法,是屬於「不在環內打,只在直線摸」的偏長之技,就像黔驢一踢一樣,雖有表面的威力,卻只能應付簡單的戰鬥形態,難以應付全面攻防的戰鬥。內家武術之所以成為武者們的「夢幻技」,就是因為它除了拳法能用來對付各種武術,進行摔打擒化踢之外,更能操控各種長短兵,進行多種冷兵器戰鬥。如果只是簡單地把雙手對著敵人,敵人攻來時,雙手一撥 ,進步一崩撞,這是武術的極度窄化,不是真正的「不動手、不離環、守中線」,太極拳家如果把「雙手一撥 ,進步一崩撞」這種錯誤的「守中線」解釋為「不動手」,便是身在門外,未登堂奧。
手和身體的相對位置不因手部動作而破壞
真正的「不動手、不離環、守中線」,必然是各種不同的勢架招式全都能「不動手、不離環、守中線」,也就是說太極拳勢架中的「白鶴亮翅、雲手、摟膝拗步、玉女穿梭.......」等所有太極拳的每招、每式、每個環節、每個時刻,都一定要能夠「不動手、不離環、守中線 」。而這太極拳不動手、守中線的祕法就是「不離環、不動手,讓手和身體的相對位置不因手部動作而破壞。」所以我們更可以判定,凡不能每招、每式、每個環節、每個時刻變化都不動手、守中線的太極拳,同樣不是真太極拳,是錯誤 的假太極拳。當前有很多太極拳之所以不能同時用於摔打擒化,甚至練了很多年連用都不能用,就是因為它們的拳架幾乎「渾渾不知環、招招皆動手、式式不守中」。
要改拳架以符拳理
兵學至尊吳殳認為「守法」的武術家,只是第四品的武術家,不是第一品的武術家。「守法」者的品級遠低於「神化、 通微、精熟」只比「偏長、力鬥」者高而已。目前一些 苦守太極拳門派拳架規矩法度的武者,常誤以為只要先守住先人的拳架法度,再勤加練習就可以有大進步。卻不知立足於錯謬的拳架,而冀望練得太極神明之技,乃是緣木求魚, 誤入邪道,終究一生不成。這也是為什麼守門派法度者,常苦練終身,一事無成,而敢於以拳理修改拳架的武者,常事半功倍的原因。「不動手、 不離環、守中線」是太極拳架正確的最重要條件,離開這個條件的拳架,是無法練成真正太極拳的。所以「不動手、不離環、守中線」絕對是值得武者們用來修改前輩所傳錯誤拳架的真拳理,也是武者邁向「一品神化」的重要法門。
式式不離環中,時時不離環中
宗岳門口訣: 「攻,守環中;守,守環中,式式不離連環中,時時不離連環中,方為不動手。」太極拳的單一式架,不是只有開始和結束的時候才要守中,而是要把每一個單一的式架,再細分成千個萬個單一的靜止動作,而這千萬個單一的靜止動作,也是時時都要守中,才能夠無時無刻都守中 ,達成太極拳的高標準。太極拳也就是因為能夠時時守中,萬變不離其中才能夠將勁尖時時對準敵人,發揮出高速度、高威力、高技巧的強大戰技。武者如果不明且不能「不動手、不離環、守中線」,雖勤學亦無益。有心於太極拳神明武學者,一定要在不動手處下大功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