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論太極拳勢架不發勁的優點(摘要改寫自宗長文章)

論太極拳勢架不發勁的優點


太極拳勢架不發勁可訓練柔緩均勻、鬆沉安舒的用勁方式,與書家用筆道理相通。

宋朝書法家黃庭堅說,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

 書法中的「如錐畫沙」是說,你如果要在乾的細沙上,用像鐵筆一樣的東西,寫出清楚而有力的字,你在下筆時,一定要輕緩均匀,不可以快速劃過。

因為你的鐵筆中正安舒,輕緩均地在細沙上劃過,由於速度不快所以被劃過的沙子,會緩緩地堆放在鐵筆劃過的兩旁,形成像兩道小山,而中間則會形成一道深谷,這樣你在沙上寫出的筆劃,就會很清楚而有力;如果你用的是在細沙上快速劃過的方法,那麼所劃過的地方沙子,又會淹回你所劃過的地方,讓筆劃淹沒而不清楚。

中國書法家很早就發現了書法「柔緩均匀,如錐畫沙」的書法用勁方式,讓寫出來的字力道更加「遒勁」;而內家武者則發現了,「柔緩均勻,勢架不發勁」的用勁方式,讓中國武術脫離外家「剛猛快速,勢架發勁」的用勁方式,開創出獨特而超越的武術新紀元。

「如錐畫沙」是「柔緩均匀」的用勁技巧,「如印印泥」則是「鬆沉安舒」的用勁技巧;我們要在書畫上蓋印章,絕對不可以猛力往紙上快速一蓋,一定要「鬆沉安舒」地沈穩蓋上去,才能蓋出一個美好的印記;所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在武術上就是「柔緩均匀,鬆沉安舒」的用勁方式。

至於「鋒藏筆中,意在筆前」用於武術,可就更高明了;打拳時,把鋒芒收歛在內,把內勁蓄藏在勢架之中,不許外露;出拳時意要在先,所「勢勢存心揆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凡此皆是意,我意仍在先。」這些那一個不是我們在教太極拳時,處處耳提面命的要領? 

「如錐畫沙」般寫字,把勁道一點一點地從筆毫尖中,柔緩均匀地釋放出來,讓筆對細沙子進行最強大、最完全的推力作用;祖師王宗岳的太極拳,在發勁時,同樣也是把勁道一點一點地從手上,柔緩均匀地釋放出來,讓手對敵人進行最強大、最完全的推力作用。從這點看來,文人用勁和武人用勁,豈不是一以貫之?

中國武術中,太極拳和八卦掌的勢架,在演練時是不發勁的。而太極拳這樣練,是因為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理論,就是「人剛我柔,四兩拔千金,極柔軟」的大鬆大柔太極拳。因為只要手上帶勁,動作帶勁,走粘帶勁,就根本不能練成階級神明的「人剛我柔,四兩拔千金,極柔軟」。 

太極拳是我無所能因敵成體的弱勝強武術,是用勁「柔緩均匀,鬆沉安舒」的勢架不發勁武術。 

勢架不發勁的武術,和勢架發勁的武術,或許技術和理論有強烈差異,甚至有完全對立的基本教義,而難以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但不需要進行毫無意義的誰強誰弱的各類爭論。只要有各自的完整配套的訓練方法,都能各自走向自己的寬廣世界。  


對太極拳自身而言,勢架不發勁的武術,在武術觀念上至少有以下四項突破與創新:

一、勢架運轉,改以走粘的訓練為主導。

勢架運轉,不再以發勁打擊為主導,改以進行走粘的訓練為主導大大增強了合擊控制敵人的能力,使得貼身作戰的合擊技巧,向前大步跨越。

二、放棄運轉軌道上的螺旋力發勁方式。

勢架發勁的武術都是以一個勢架動作,作為一次發勁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螺旋運動發勁過程。勢架不發勁的武術,徹底放棄運轉軌道上的發勁,也就是去除了螺旋力,改成圓化直發的直線發勁,如此完全去除勢架的動作慣性,利於攻守靈活轉變,減少動作的可偵測性,並且增加了打擊成效

三、把一個勢架切割成千萬個勢架。

勢架不發勁的武術,由於放棄運轉軌道上的發勁,因此勢架運轉的過程中沒有運動慣性,使得勢架過程中的每一個點,都可以靜止獨立存在,並且可以自由地向各方向進行發勁攻擊,徹底達成了太極祖師王宗岳所說的:「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這種攻即是守、守即是攻、百技合一,攻守合一的獨特戰技。

四、開筋展脈的直線發勁,取代整個式架運動的螺旋發勁。

勢架發勁的武術以一個勢架動作,作為整個發勁的起和始;勢架不發勁的武術,發現了以開筋展脈,大鬆大柔便可以簡單達成發出強勁的夢想,於是發勁練習便不再需要藉重整個勢架運動來達成。


勢架不發勁的武術,在訓練的過程中,發現了控制技巧的價值,也發現了先制而後打的合擊技巧,更發現了不必透過整個勢架來發勁的祕密。於是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勢架,調整自己勢架訓練的目標,以期達到無有缺陷、無有凹凸處的圓全戰鬥形態。

勢架不發勁的武術,其鬆柔是因為他們發現了不用力發勁的技術,因此不再採取以勢架來完成「螺旋發勁」的技術,因為他們認為「螺旋發勁」的發勁技術,必須用一個很大的勢架動作才能完成,實在太耗費時間,而且耗費力氣。

一個經過正確鍛鍊,精熟於發勁的高手,他的發勁動作會變得非常小,小到似乎不必用到腿,不必用到身體,甚至不必大大地擺動手臂,只要輕輕一轉腕,就把別人發摔出去;而他發勁的時間也極短,也不必用肌肉或身體旋轉所形成的力量,便能達到很高級的發勁。

雖然高手精妙的發摔動作,也是從很大很長的動作中練出來的,但是卻是用其他更精妙的功法動作練出來的,而不是用勢架練出來的,尤其更不是用一些具有錯誤動作的發勁勢架練出來的。

 所以勢架發勁的武術,經常引以為傲、視為絕技的勢架「螺旋發勁」發勁技術,對勢架不發勁的武術來說,其實是味同嚼蠟,不但毫無吸引力,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對勢架不發勁的武術來說,用勢架練習發勁已經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何況發勁的勢架,由於無可避免地具有勁力的慣性,這對於聽勁的技術來說,根本是一個嚴重的違害。

凡是聽勁,必須要鬆柔不用力,在安靜中才能偵測到敵人力量的方向,一但勢架中因為發勁而形成力量慣性,不但無法聽到別人的勁,更會被別人聽勁,這是一個很危險的缺點。


總之,各家有各法,但對太極拳而言,勢架不發勁可以訓練柔緩均勻、鬆沉安舒的用勁方式,而以方位和開筋展脈的各種樁法所練出的正力,最適合以柔緩均勻、鬆沉安舒的方式用勁,也不需要以加速度的慣性來取得足夠力量。

而以走粘為主導的先控再打技術,更需要安靜偵測敵力的能力,也最忌自身形成力量慣性被偵測到。而因為沒有動作慣性,更利於攻守靈活轉換。而由飛矢不動、及靜中觸動、動猶靜,以及每一瞬間都是靜止獨立的這個追求最大變化自由度的概念,更是勢架不發勁的重大理由。

勢架不發勁可以最大化的增加攻守轉換的靈活度,也不容易被偵測到動作慣性,同時自己容易偵測到對方慣性而加以控制,達到先制後打的目標。不用加速度慣性的發勁勢架,但可以發出強勁是因為由方位開樁練出的正力本身就是柔緩均勻、鬆沉安舒的無慣性力量。


以上改寫摘要自宗長文章:

從書法「如錐畫沙」論太極拳勢架不發勁

論太極拳勢架不發勁的進步性(一~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