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指領法」是宋明時代傳下來的內家技術(宗長文章)

「指領法」是宋明時代傳下來的內家技術

宗長 葉金山
指領法」是中國明代以前傳統內家的核心技術,能夠懂其奧妙的門派很少,所以我們宗岳門在台灣講了好幾年,能夠搞懂的人仍然不多,台灣人被「湧泉法」洗腦太久了,很多還誤以為「湧泉法」是張三丰創的,而誤以為「指領法」是宗岳門新發明的東西,根本不知道幾百年來中國真傳的內家武術,不管有沒有「指領法」這個名稱,其內涵全都是「指領法」的。


就算太極拳真的是武當張三丰所創,張三丰真的會用連明代槍家吳殳都否定的「湧泉法」去創太極拳嗎?自古內家就是要求「行如蛇,動如羽」,蛇又沒有腳,鳥也是以翅膀為能,內家講蛇講羽就是不想作牛作馬靠腿力;況且傳說中張三丰創太極拳是觀蛇雀大戰,又不是看牛馬相鬥,看蛇雀大戰怎麼可能會看到蛇雀這兩種動物的「腳」上去呢?蛇會有腳嗎?蛇有腳豈不是畫蛇添足的人作的事嗎?雀的腳又短又只會蹦蹦跳,學雀的腳幹什麼?難道要像雀那樣蹲著蹦蹦跳嗎?所以張三丰用「湧泉法」來創太極拳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明代槍家吳殳在《手臂錄》中,所說的:「石家槍之用在兩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為一。」就是「指領法」形態的槍法;而吳殳在《手臂錄》中,所說的:「沙家槍之用在兩足,身隨其足,臂隨其身,腕隨其臂,乃合而為一。」就是「湧泉法」形態的槍法;所以他們各自採取不同的「合而為一」整勁武術,「指領法整勁」是從手整到腳,而「湧泉法整勁」則是從腳整到手;這兩種整勁技術,自古就是完全分流。
我們從吳殳《手臂錄》中的記載可以清楚見到,「指領法」遠在吳殳所處的中國明代之前就有了,所以宗岳門王蘭亭太極拳的「指領法」,極有可能是宋代以前的內家高人流傳下來的。吳殳《手臂錄》上的記載,確實非常清楚地證實了明代臻於神化的峨嵋槍,和石家槍全都用「指領法」,也證實了「指領法」才是中國內家古老技法的精髓。而我們也相信,太極拳就是王宗岳祖師以內家「指領法」,結合八卦五行的十三勢方位學理創造出來的,所以學太極拳的人要了解太極拳的用技,就不能不注意「指領法」。
就武術而言,越接近內家的武術,就越會使用「指領法」,而越接近外家的武術,就越會使用「湧泉法」。所以主張鬆柔的內家,絕對是以「指領法」來操作,才能夠用於技擊,而主張剛猛的外家,則絕對是以「湧泉法」來操作才能夠用於技擊。
主張鬆柔的內家,如果採取「湧泉法」,反而會無法應用於技擊,因為不以「指領」,手會軟晃晃;而剛猛的外家,如果果採取「指領法」,也同樣完全不能應用於技擊,因為如果用「指領」,手會過於硬沉沉。如果分不清「指領內家」和「湧泉外家」的差異,而錯用了對方的技法,就會根本無法發揮內家和外家原本應有的威力,而會陷於不內不外的困境。
過去真傳內家的前賢,一定會不斷警告後人,「內家」和「外家」絕不能融合,也絕不能同時鍛練;可惜「內家」和「外家」不能融合,也不能同時鍛鍊的告誡,被一些自創的太極拳,和內外家兼練而主張「融合各家之長才能變強」的商業口號所迷惑;以致於近年來很多學拳者,全都陷於試圖整合「內家」和「外家」的泥淖裡難以自拔,以致誤了自己的才華。
主張能夠融合內外家的人,大多數都是搞不清楚中國傳統武術「指領法」和「湧泉法」是完全不相容的人。只要是學習「指領內家」的人,能夠非常清楚地見到「內家」和「外家」的差異,因為「指領內家」非常注意「金剪指」的指領手法,也非常重視「金剪指」所導引出來的串子技術,因此凡是「指領內家」多數都會像吳殳那樣,堅決反對「湧泉法」。
可是一般學習內家武術,卻採取「湧泉法」的人,由於其「湧泉法」和外家的腳底用勁技術幾乎完全一樣,所以自然就會被外家所認同;而外家的人學了「湧泉法」之後,感覺「湧泉法」和外家用腳撐出力量的技術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也才會誤以為「內家」和「外家」是殊途同歸的武術。
由於「湧泉法」往往禁止或無法操作「金剪指」,既然不能操作「金剪指」,就不能操作中國內家武術最重要的串子,既不能操作串子,當然就不能操作「如封似閉」的槍法封閉技術,所以手法就會變得很簡陋。所以吳殳認為「湧泉法」極容易造成「有體勢」而「無手法」,有「體勢」就是套路招式的形體似乎都還在,「無手法」就是手法變得非常簡陋,甚至手法會變得呆呆的全由身體推動,無法完全使用封閉,來應用純而不雜的槍法,所以技擊時,就會用到交錯打擊的棍法
譬如吳殳在《手臂錄》中提到馬家槍時,就非常痛恨馬家槍這種雜棍的槍法,而痛斥:「馬家謂之入邪!不知槍棍之介,詳於身勢,疏於手法,欲得以勢破勢,是邪見也!」吳殳所斥的「詳於身勢,疏於手法」,就是我們現在太極拳常被罵的:「只會扭來推去,不懂出拳出肘。
吳殳講的「身勢」就是「用腳撐著走和用身體來帶動手的招式」「手法」就是「純粹以槍法破敵的手上技術」。現在我們很多練太極拳的人,講起沉肩墜肘、涵胸拔背、轉腰鬆跨,發勁站樁,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一接敵,就只會利用步法貼近別人,或全身扭來扭去,互相推來推去,頭部和身上要害完全不用手防禦,也不知道要用手上的拳肘攻擊對方;這就是「詳於身勢,疏於手法」。
「湧泉法」用腳底發勁出拳,看起來很有力,卻是又慢又遲緩;如果怕太慢想打快一點,又變成全都不是內勁從腳底上來那回事,力量自然又變弱了,所以慢的時候打不到人,快的時候又使不出真正湧泉發勁的強勁拳法,這就是吳殳所講:「詳於身勢,疏於手法。」的毛病。
指領法」的「指領足隨」技術,和「湧泉法」的「足領指隨」技術,是完全相反的技術,完全無法相融,分析如下:
1.「指領法」的用技:「指領腕隨,腕領臂隨,臂領肘隨,肘領肩隨,肩領身隨,身領足隨,而全身領勁完全以指尖為領導」,「指領法」所有的「腕、臂、肘、肩、身、足」全都是為了順隨配合「手指尖」的最早佈局而形成的,其用技形態是由指尖而向下轉動的
2.「湧泉法」的用技:「湧泉帶腳,腳帶身,身帶肩,肩帶肘,肘帶臂,臂帶腕,腕帶掌,而全身領勁完全以腳底湧泉為領導」,「湧泉法」所有的「掌、腕、臂、肘、肩、身」全都是由「湧泉、腳底」帶動的,其用技形態是由腳下而向上轉動的。
所以說「指領法」的「指領足隨」和「湧泉法」的「足領指隨」的練習和用技方法,根本就是南轅北轍,毫不相容;武術界經常有人拿內外家武術「殊途同歸」的口號,來隱瞞內家和外家有完全不相容之差異這個事實,其中有些是根本不知道有「指領法」和「湧泉法」的差別,其中有些則是為了招生的私利而故意隱瞞,或故意攪渾罷了。
「指領法」和「湧泉法」完全不相容之差異,在吳殳的《手臂錄》中,早就明白的記錄著,只是吳殳沒有直接用「指領法」和「湧泉法」這兩個名詞罷了。吳殳時代的峨嵋槍和石家槍,以及吳殳本人,都是非常強調使用「指領法」的,所以吳殳《手臂錄》中例舉的最神化槍術,多數都是峨嵋和石家槍的「指領法」技術。
如果分不清「指領法」和「湧泉法」的差異,就會完全不了解吳殳所推崇的峨嵋槍和石家槍是如何操作的,即使熟背了所有的招式也是沒有用;所以在「指領法」和「湧泉法」不分的情況下,一個人即使按著《手臂錄》的招式去練,也練不出《手臂錄》中神化的槍法,也會看不懂吳殳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所以說不是所有門派的傳統槍法,都可以照著《手臂錄》練出中神化的槍技,必須是原本就是「指領法」的傳統門派,或者是確實理解「指領法」而願意修正的人,才有可能練出吳殳在《手臂錄》中所描述的神化槍技。
所以說「指領法」和「湧泉法」是內外家武術的分水嶺,「指領法」通向宋明之前的古內家,而「湧泉法」則為現代的外家所接納而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