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14 Mon 2009
四兩拔千斤是破非推
宗長葉金山文章
王宗岳太極拳的「捨己從人,四兩拔千斤」,是指在合擊時,能夠以方位技術牽動對方的力量,也就是完全不違背對方的力量動線,順著對方的力量動線牽引,順著對方的力量動線行動,而在最佳的時機,這個時機是對方的力量快要終止的剎那,以太極拳的轉向奪位及翻筋奪位技法,走化到能夠反制對方沾粘,得機得勢的時候,忽然施展擒摔或踢打,以期打倒對方,這就是太極拳的「捨己從人,四兩拔千斤」。
要能夠做到「捨己從人,四兩拔千斤」,一定要先學習完全順應對方力量的長度和角度,對方力量無論大小,如果對方向下壓,我們就要向下順,如果對方向上壓,我們就要向上順;如果他發力的長度有十公分,我們就要順十公分;如果對方力量有一百公分,我們就 要順一百公分;這樣才能練出王宗岳祖師說的:「俯之則彌深,仰之則彌高;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這種學習法,也是八卦掌祖師董海川所說的「刻刻順敵人」的「順勁」法,也就是太極拳「捨己從人」的「引落合」。如果不能刻刻順敵人,不能百分之百捨己從人,就不能「四兩拔千斤」。所以李亦畬說:「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拔千斤。要引進落空............要捨己從人」就是這個道理。
自己的太極拳中沒有百分之百「捨己從人」的技法而走化不開,是當然之事;有百分之百「捨己從人」技法而走化不開,是未學成的緣故,兩者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學習者要在這裡分辦真偽。
凡是柔術式內家武術,都必先學習,並且須具有刻刻順敵人的百分之百「捨己從人」技法,如果沒有先學習刻刻順敵人的百分之百「捨己從人」技法,日後走化時,就會用明勁觸及敵人,基本上這個武術就不是柔術式的內家武術,而是剛柔式的武術。
一般人一開始習拳,總想在半途就用勁壓制或頂抗對方,不喜歡先學習百分之百「捨己從人」,因為這樣自己必須走化得很遠很久,而且很容易走到敗形而失敗,卻不知道內家武術在練習時,就是要求「敗中求勝」,也就是必先假設自己在技擊時,一定會被高強的對手逼得很遠很久,所在要練習時必須走化得很遠很久,才能找出自己技擊可能失敗之處而加以修正,以提高抗敵能力,以後遇到更強更難化解的高手,才能順利解開。
不喜歡百分之百「捨己從人」的人,大多是以手上的技巧先化掉一部份敵力,讓敵力微微偏向,就當下反制對方。這種技術如果略微帶著剛勁,或和人接手時還有一點點頂抗感,就是「剛柔術」的技巧;如果是絲毫不帶剛勁,和人接手時也完全沒有頂抗感,就是內家「柔術」的「小纏」技巧。
內家是「柔術」,當然不用「剛柔術」的技巧,但內家初學,也同樣不用「小纏」來作基礎練習,因為「小纏」的動作小,身手步的動作全都小,老師很難查覺學生的動作有那些不合規矩,學生也不容易掌握身手步的複雜變化,所以用「小纏」作練習,由於身體動作混沌,常常都會練成只有動手的化解,練久了一定會練出動手比較多的剛勁來,而又變成剛柔術了。
自古以來,內家初習,一定是從「大開大闔,大進大出」練到小圈子動作,所以內家古技必先練「大圈」,再練「小圈」,也就是必先練「大纏」再練「小纏」,圈子是由大越練越小才對,這是因為圈大者,可改大錯,可防大敵,容易變小圈。先練「大圈」再變「小圈」容易,反之如果先練「小圈」再變「大圈」,想要有精確的技巧,根本不可能。
所以一般內家「小纏」技術,都是先習「大纏」精熟之後,才以定指翻筋奪位的技術練習,讓「大纏」的動作完全轉化為「小纏」,這時才會顯現以極小動作壓制對方的技巧。
內家為了學習「敗中求勝」,並且使技術可以同時用於刀劍技擊,動作必須較大,自古以來內家都是從先習「大圈」練到「小圈」,這是內家公認的練習特徵,如果一開始就練手上的小圈推手或類推手的,絕不可能是內家古技的練法,必是近代人所改造過的新拳種,這是辨識某些武術,是否為古技的其中一個線索。
所以練太極攻防推手,不可以從身體幾乎不會受到壓擠,身體重心也不必大動作向後退至後腳,甚至再下蹲的手上小圈圈開始練習。雖然先習「小圈」的練法,一開始會覺得有效進步也快,但會數十年不長功,到老都會一直停在中級程度,甚至會變為剛柔術 。
大纏技術「捨己從人」的「引落合」一定要順著敵勁走到對方力線的終點再化解,先以手順,再以身順,最後才能練習以步順。「捨己從人」的「引落合」練習時一定要設定對方很強,所以對我身上的攻擊,無論是往我身上的那個方向,都是攻到極點的,也就是攻到我退到不能退的地方,我們才能反擊,這就是內家「敗中求勝」的練法。
身形能夠習慣於「敗中求勝」,將來遇到大力長力也不會頂抗。現在很多練太極拳推手或類推手的,所練的多是「勝中求勝」,像「小纏」這樣的動作,就是以肘前、身前必勝的心態,預設了敵人技術很差,所以攻擊不深, 或我必能在肘前、身前就能化解敵勁,所以敵勁絕對無法深入我肘後、身後;所以練習時餵勁的人經常只動手,不動身、不進步,餵勁者站在那裡伸手進攻長度不到一尺,受勁者會因為化勁動作小,而誤以為能夠化掉這不到一尺的勁,就是高手了。
這樣的練習方法,對受餵練習的人是有極大害處的,因為練習的人只練習接不到一尺長的勁,將來遇到有人,有能力有技巧進步以巨力長力攻入,身手步會無法協同應變。
一般在出拳出腳時,不見得會用巨力長力攻,但是摔角鎖拿時就一定會貼身往你身上施展巨長的力量,對方手部會壓制你的身體肩膀頭面,甚至手伸出超過你的身後,敷的技術高明者,也很容易把你的手壓到你身後,這時候不能只單純用身形去化解,一定要有配合身形的反擊掌法才行。
很多人在練習太極拳化解時,會用一種壓左右肩和左右腰的餵勁方法練習身化技術,這種練法,用來練練身體柔軟度還不錯,但是大多數受勁者被壓肩腰時,並不知道要有正確掌法配合練習順勢出手反擊才行,所以兩手只是在身旁晃來晃去用身體化解,所以即使身體能夠「引落」,但卻不能夠練出正確統整身手步的「合出」技擊技術,這是特別要注意的。所有的身體化解技術,都必須包含掌法的運用,都必須和掌法結合在一起才有用。
很多太極拳的拿摔技,是要利用敵力走盡才能施展的, 所以不能順應巨長的力量,並且以完整的身手步統整技術反擊,有很多拿摔技術根本無法施展。「引落」時不讓敵力走盡,「合出」時沒有身手步統整的反擊技術,會壓縮並且拋棄非常多太極拳摔打拿踢可用的招式技法,讓太極拳可用招式技法越來越少,這無益於太極拳的發展和全面技擊的。
所以餵勁者餵勁要越餵越深入,步一定至少要踏入受餵勁者的中軸旁,好讓受勁者能夠習於接受腳步深入中軸的巨快長力量攻擊,而受勁者則剛好相反,要越定步越好,更要儘可能定步練習受勁,等到定步走化純熟後,才能練習用動步化解。
如果餵勁者不肯踏入中軸餵長勁,而只是用小步法和受勁者在手上摸來摸去,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好像可以很快練出不必動身步,只要在手上一摸,別人就被發出去,其實這樣練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樣練不出大動作身形,技擊出現大動作時,身手步的配合會很差,而且習慣在這種小距離內摸手,如果又缺乏敵情觀念,在非推人競技時,頭腳受到拳打、肘擊和膝貫、腳踢的機會非常大。
一般人常以為餵勁要用點力量,這樣比較像真實格鬥,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其實不然。太極拳餵勁的時候不必用大力,輕輕餵、長長餵就可以了,這樣受勁的人就會學到再輕的力量都要完全「走化」不能頂抗的習慣。
如果你經常被人用大力餵勁,你就只能習慣於聽重力,這樣合擊時萬一有「粘敷」高手用極微細的力量入侵你,你會完全沒有感覺而受制。所以教練如果帶有些微剛勁,對學習者的聽勁能力,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這也是學太極拳為什麼要選擇不帶剛勁的教練來學的原因。
所以說,餵勁不可以重而短,要輕,要深長,要進步踏入受勁者中軸附近,而受勁者則儘可能不動步,手上不能有絲毫頂抗。如果你餵勁稍有重量,學生就不習於聽微小的力量;如果你餵勁太淺,步不踏入中軸旁,學生就無法練出接長勁的技術。
當然最不好的是勁餵得短, 學生用剛勁頂抗也無所謂,這樣學生練出來的技術就絕對化不了巨力長勁了,因為他會在短處開始頂抗對方,一用於技擊就會以力打力,被有力的人發出去了。
餵勁長,就等於技擊時別人深入衝打,太極拳的「引進落空」,不是兩個人面對面時近距離的「引進落空」,而是包含對方淺擊和深擊的「引進落空」,如果平時只是面對面近距離不踏入中軸餵勁,遇到深入衝打就無法「引進落空」。
至於太極拳「引落合出」的「出」,是指出手腳「踢打」或「拿摔」,絕對不是把人推出去而已。太極拳自從「打手」變成「推手」或「類推手」之後,太極拳的「出」就變成只能把人「推出」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只練「推人」的技術,因為他們誤以為「引落合出」的「出」就是「推出」,所以講太極拳技擊就只講「推發、推人」。
不但太極拳「引落合出」的「出」不是「推出」,太極拳「四兩拔千斤」的「拔」,也不是像一般太極拳家所解釋的推人時「拔根發勁」的「推拔」這麼簡單。
太極拳的「出」就是出手出腳「踢打」或「拿摔」,「拔」文言文的古意有「除、盡、破、取」等意義,也就是有「毀滅,摧毀,破壞,傾覆,破而取之,覆而取之」的意思。譬如「拔除」就是除去,「拔城」,就是「攻陷城池並且佔領」的意思,不是把人的城池拔高起來。《漢書.高帝紀.三日拔之》注:「拔者,破城邑而取之。」《呂氏春秋.慎行.圍朱方拔之》注:「拔,覆取之曰拔。」
太極拳的「拔」就是利用方位技術克制對手方位,再出手腳「破而取之」,太極拳的「出」和「拔」兩者都是出手出腳用「摔打拿踢」的技術,「破壞、摧毀,傾覆」對方以取勝的意思,不是「拔根推人」的意思。
所以說「四兩拔千斤」直接翻譯就是「四兩破千斤」,不能翻譯為「四兩推千斤」或「四兩推動千斤」也不能翻譯為「四兩移千斤」或「四兩移動千斤」,同樣不能翻譯為「四兩拔起千斤」或「四兩拔動千斤」。
「四兩破千斤」是用四兩力「破」千斤力的,不是「用四兩力去推動千斤力」如果按王宗岳太極拳來講,「四兩拔千斤」就是「以無力的方位技術克制對方的方位,再以摔打拿踢,破壞摧毀對方的有力」,太極拳「破壞、摧毀,傾覆」對方的身手步攻擊技術很多,「推」不是摧毀對方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由於過去很多武者大部份讀書不多,現代習武的人,古文能力好的也很少,所以一些不識古文的武人,常常望文生義,學人亂解經文,一看到「四兩拔千斤」完全不知道「拔」字是「破壞、摧毀,傾覆」的意思,就毫不思索地想成,用四兩力拔根發勁發人,也就是說用四兩力去拔有力者的根,再去推動有力的人,所以才把太極拳的技擊技術,摔打拿踢的「破壞、摧毀,傾覆」技術,搞成只會拔根發勁的「推」,後來太極拳才會一片「推」風。
所以說,把人「推出」沒有什麼意思,除了把人推到山谷下,或推去撞石頭或牆角,如果不是特殊環境,別人不易重創,還會被你推到跑得遠遠的,想再打他,還會追不到。
尤其是常見的平推和拔根高推,我們也練,但不是什麼高級殺技,練熟了雖然也能證明能夠發勁,是一種很好看的表演技巧,拍起相片、影片也很好看,所以很多人都當成寶物在教;但就怕把太極拳整個重心都放在「推人」這種技擊效益不高的技巧上。
所以說,太極拳「四兩拔千斤」的「拔」也就是施展「踢打」或「拿摔」技術「破壞、摧毀,傾覆」對方,「傾覆」就是讓對方倒地不起的意思。或許有人會問,要「踢打」就「踢打」,要「拿摔」就「拿摔」,幹嘛還要講「引落合出,四兩拔千斤」,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有時人家先出手,無論是壓制是推是摔是拿是打是踢,你總要有辦法先不被弄倒才能反擊 ,要不被人弄倒再反擊當然就要講「引落合出,四兩拔千斤」的技術。
「柔術」的「引落合」和「剛柔術」的「格擋、閃避」同樣是「承受敵力」的概念,只是技法主張不一樣而已,也沒有誰對誰錯。
「剛術」、「剛柔術」、「柔術」之所以有差別,就在三者對待來力的概念,一開始就不一樣。「剛術」對待來力,是全對抗式,是不缷化,直接把力全部還給你;「剛柔術」對待來力,是半對抗式,是化一半,還一半力給你;「柔術」對待來力,是完全不對抗式,是全部缷化,一點力都不還給你,通通接來用。
不管是「剛術」、「剛柔術」、「柔術」都能夠說出自己這樣做的優點,以及別人不這麼做的缺點,所以爭是非論口舌沒有意義;只要你喜歡又適合你,就選你喜歡的練就好了,因為你問那一家,他都會說自己好,別人不好,這是人之常情。
敵人一拳打來,如果你力壯如牛,又不怕痛,速度快,頂得到又撐得住,那你用「格擋」當技術當然很好;如果你力氣小或你根本不想用「格擋、閃避」技術,那就只有「引落合」最適合你了。
有人會恐嚇柔術者說:「外國的格鬥高手身強力壯,技巧高速度快威力強,擋都擋不住,你怎麼引落合?」別擔心,你只要把這問題還給他就可以了,你問他遇到這種人要如何「格擋、閃避」,如果他做不到,柔術太極就做不到。如果他能做到,柔術太極就能做到。
因為柔術太極拳的「引落合出」就是「走、粘」,「走」和「閃避」同樣是對應敵力的技術,只是概念上儘量和對方不即不離,儘可能比較貼身輕觸著閃避而已,如果「走」不了,被打在防護的手臂上,同樣也是「受打」,和剛術「格擋」時被打到也沒有太多不同。所以「格擋、閃避」能夠夠格得到,閃得開的,「引落合出」就能做得到。
太極拳的技擊,本是「分擊合擊、遠打近攻、摔打拿踢、隨機變換」的技術,所以太極拳「捨己從人,四兩拔千斤」的「出、拔」不是把人「推出、推拔」,而是一種柔術不對抗之後,施展摔打拿踢打擊技術的綜合格鬥技法。
所以說,太極拳的推手,在引進落空之後,所要練習的絕不應該像現在推手比賽這樣,只有準許「回推」這個讓技擊窄化的單調動作;而應該是在引進落空之後,進行「打出、打毀」、「拿摔出、拿摔毀」、「踢出、踢毀」等各種正確反應練習,才是真正太極拳的技術目標,也才能夠打開太極拳的技擊密室,讓太極拳的多樣性技擊面貌,全部呈現出來。
推手只準許「回推」對方,會把其他可以利用於技擊的身體手腳回擊技術完全限制住,久而久之這些技術就不會用了,所以很多人精於走化後回推,卻不擅長走化後踢打拿摔,就是因為踢打拿摔技術被限制太久了,或推手比賽不需要用到也不准許用,因此從沒練習而不會用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反對用推人做為技擊競賽的原因,因為推人比賽,會窄化太極拳的技擊。
所以太極拳要練習的,就是在「引落合」之後進行的「摔打拿踢」的柔術式綜合格鬥,不是去練推人。很多把「推人」作為太極拳主技術的人,甚至以「推人」判定太極拳功力的人,大概都是受到那些不識古文妄解拳經拳論「引落合出,四兩拔千斤」的師父所制約的吧!
最後我仍然要再次強調,練柔術式太極拳的人,不會變成三頭六臂,也不會有仙佛神功,太極拳施展的摔打拿踢技術,若不是專家,從外表看起來和其他武術動作,也不會有多大差異,只是太極拳的內在技擊技巧,從理論到訓練到應用,確實與別家不同;而太極拳對柔術式摔打拿踢綜合格鬥的精神態度極為堅持,也大異於其他門派而已。所以看太極拳是要看它內在訓練的操作技術,不能光看表面的用法,這也是為什麼太極拳一直強調,要「不在外面」的原因。
要能夠做到「捨己從人,四兩拔千斤」,一定要先學習完全順應對方力量的長度和角度,對方力量無論大小,如果對方向下壓,我們就要向下順,如果對方向上壓,我們就要向上順;如果他發力的長度有十公分,我們就要順十公分;如果對方力量有一百公分,我們就 要順一百公分;這樣才能練出王宗岳祖師說的:「俯之則彌深,仰之則彌高;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這種學習法,也是八卦掌祖師董海川所說的「刻刻順敵人」的「順勁」法,也就是太極拳「捨己從人」的「引落合」。如果不能刻刻順敵人,不能百分之百捨己從人,就不能「四兩拔千斤」。所以李亦畬說:「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拔千斤。要引進落空............要捨己從人」就是這個道理。
自己的太極拳中沒有百分之百「捨己從人」的技法而走化不開,是當然之事;有百分之百「捨己從人」技法而走化不開,是未學成的緣故,兩者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學習者要在這裡分辦真偽。
凡是柔術式內家武術,都必先學習,並且須具有刻刻順敵人的百分之百「捨己從人」技法,如果沒有先學習刻刻順敵人的百分之百「捨己從人」技法,日後走化時,就會用明勁觸及敵人,基本上這個武術就不是柔術式的內家武術,而是剛柔式的武術。
一般人一開始習拳,總想在半途就用勁壓制或頂抗對方,不喜歡先學習百分之百「捨己從人」,因為這樣自己必須走化得很遠很久,而且很容易走到敗形而失敗,卻不知道內家武術在練習時,就是要求「敗中求勝」,也就是必先假設自己在技擊時,一定會被高強的對手逼得很遠很久,所在要練習時必須走化得很遠很久,才能找出自己技擊可能失敗之處而加以修正,以提高抗敵能力,以後遇到更強更難化解的高手,才能順利解開。
不喜歡百分之百「捨己從人」的人,大多是以手上的技巧先化掉一部份敵力,讓敵力微微偏向,就當下反制對方。這種技術如果略微帶著剛勁,或和人接手時還有一點點頂抗感,就是「剛柔術」的技巧;如果是絲毫不帶剛勁,和人接手時也完全沒有頂抗感,就是內家「柔術」的「小纏」技巧。
內家是「柔術」,當然不用「剛柔術」的技巧,但內家初學,也同樣不用「小纏」來作基礎練習,因為「小纏」的動作小,身手步的動作全都小,老師很難查覺學生的動作有那些不合規矩,學生也不容易掌握身手步的複雜變化,所以用「小纏」作練習,由於身體動作混沌,常常都會練成只有動手的化解,練久了一定會練出動手比較多的剛勁來,而又變成剛柔術了。
自古以來,內家初習,一定是從「大開大闔,大進大出」練到小圈子動作,所以內家古技必先練「大圈」,再練「小圈」,也就是必先練「大纏」再練「小纏」,圈子是由大越練越小才對,這是因為圈大者,可改大錯,可防大敵,容易變小圈。先練「大圈」再變「小圈」容易,反之如果先練「小圈」再變「大圈」,想要有精確的技巧,根本不可能。
所以一般內家「小纏」技術,都是先習「大纏」精熟之後,才以定指翻筋奪位的技術練習,讓「大纏」的動作完全轉化為「小纏」,這時才會顯現以極小動作壓制對方的技巧。
內家為了學習「敗中求勝」,並且使技術可以同時用於刀劍技擊,動作必須較大,自古以來內家都是從先習「大圈」練到「小圈」,這是內家公認的練習特徵,如果一開始就練手上的小圈推手或類推手的,絕不可能是內家古技的練法,必是近代人所改造過的新拳種,這是辨識某些武術,是否為古技的其中一個線索。
所以練太極攻防推手,不可以從身體幾乎不會受到壓擠,身體重心也不必大動作向後退至後腳,甚至再下蹲的手上小圈圈開始練習。雖然先習「小圈」的練法,一開始會覺得有效進步也快,但會數十年不長功,到老都會一直停在中級程度,甚至會變為剛柔術 。
大纏技術「捨己從人」的「引落合」一定要順著敵勁走到對方力線的終點再化解,先以手順,再以身順,最後才能練習以步順。「捨己從人」的「引落合」練習時一定要設定對方很強,所以對我身上的攻擊,無論是往我身上的那個方向,都是攻到極點的,也就是攻到我退到不能退的地方,我們才能反擊,這就是內家「敗中求勝」的練法。
身形能夠習慣於「敗中求勝」,將來遇到大力長力也不會頂抗。現在很多練太極拳推手或類推手的,所練的多是「勝中求勝」,像「小纏」這樣的動作,就是以肘前、身前必勝的心態,預設了敵人技術很差,所以攻擊不深, 或我必能在肘前、身前就能化解敵勁,所以敵勁絕對無法深入我肘後、身後;所以練習時餵勁的人經常只動手,不動身、不進步,餵勁者站在那裡伸手進攻長度不到一尺,受勁者會因為化勁動作小,而誤以為能夠化掉這不到一尺的勁,就是高手了。
這樣的練習方法,對受餵練習的人是有極大害處的,因為練習的人只練習接不到一尺長的勁,將來遇到有人,有能力有技巧進步以巨力長力攻入,身手步會無法協同應變。
一般在出拳出腳時,不見得會用巨力長力攻,但是摔角鎖拿時就一定會貼身往你身上施展巨長的力量,對方手部會壓制你的身體肩膀頭面,甚至手伸出超過你的身後,敷的技術高明者,也很容易把你的手壓到你身後,這時候不能只單純用身形去化解,一定要有配合身形的反擊掌法才行。
很多人在練習太極拳化解時,會用一種壓左右肩和左右腰的餵勁方法練習身化技術,這種練法,用來練練身體柔軟度還不錯,但是大多數受勁者被壓肩腰時,並不知道要有正確掌法配合練習順勢出手反擊才行,所以兩手只是在身旁晃來晃去用身體化解,所以即使身體能夠「引落」,但卻不能夠練出正確統整身手步的「合出」技擊技術,這是特別要注意的。所有的身體化解技術,都必須包含掌法的運用,都必須和掌法結合在一起才有用。
很多太極拳的拿摔技,是要利用敵力走盡才能施展的, 所以不能順應巨長的力量,並且以完整的身手步統整技術反擊,有很多拿摔技術根本無法施展。「引落」時不讓敵力走盡,「合出」時沒有身手步統整的反擊技術,會壓縮並且拋棄非常多太極拳摔打拿踢可用的招式技法,讓太極拳可用招式技法越來越少,這無益於太極拳的發展和全面技擊的。
所以餵勁者餵勁要越餵越深入,步一定至少要踏入受餵勁者的中軸旁,好讓受勁者能夠習於接受腳步深入中軸的巨快長力量攻擊,而受勁者則剛好相反,要越定步越好,更要儘可能定步練習受勁,等到定步走化純熟後,才能練習用動步化解。
如果餵勁者不肯踏入中軸餵長勁,而只是用小步法和受勁者在手上摸來摸去,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好像可以很快練出不必動身步,只要在手上一摸,別人就被發出去,其實這樣練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樣練不出大動作身形,技擊出現大動作時,身手步的配合會很差,而且習慣在這種小距離內摸手,如果又缺乏敵情觀念,在非推人競技時,頭腳受到拳打、肘擊和膝貫、腳踢的機會非常大。
一般人常以為餵勁要用點力量,這樣比較像真實格鬥,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其實不然。太極拳餵勁的時候不必用大力,輕輕餵、長長餵就可以了,這樣受勁的人就會學到再輕的力量都要完全「走化」不能頂抗的習慣。
如果你經常被人用大力餵勁,你就只能習慣於聽重力,這樣合擊時萬一有「粘敷」高手用極微細的力量入侵你,你會完全沒有感覺而受制。所以教練如果帶有些微剛勁,對學習者的聽勁能力,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這也是學太極拳為什麼要選擇不帶剛勁的教練來學的原因。
所以說,餵勁不可以重而短,要輕,要深長,要進步踏入受勁者中軸附近,而受勁者則儘可能不動步,手上不能有絲毫頂抗。如果你餵勁稍有重量,學生就不習於聽微小的力量;如果你餵勁太淺,步不踏入中軸旁,學生就無法練出接長勁的技術。
當然最不好的是勁餵得短, 學生用剛勁頂抗也無所謂,這樣學生練出來的技術就絕對化不了巨力長勁了,因為他會在短處開始頂抗對方,一用於技擊就會以力打力,被有力的人發出去了。
餵勁長,就等於技擊時別人深入衝打,太極拳的「引進落空」,不是兩個人面對面時近距離的「引進落空」,而是包含對方淺擊和深擊的「引進落空」,如果平時只是面對面近距離不踏入中軸餵勁,遇到深入衝打就無法「引進落空」。
至於太極拳「引落合出」的「出」,是指出手腳「踢打」或「拿摔」,絕對不是把人推出去而已。太極拳自從「打手」變成「推手」或「類推手」之後,太極拳的「出」就變成只能把人「推出」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只練「推人」的技術,因為他們誤以為「引落合出」的「出」就是「推出」,所以講太極拳技擊就只講「推發、推人」。
不但太極拳「引落合出」的「出」不是「推出」,太極拳「四兩拔千斤」的「拔」,也不是像一般太極拳家所解釋的推人時「拔根發勁」的「推拔」這麼簡單。
太極拳的「出」就是出手出腳「踢打」或「拿摔」,「拔」文言文的古意有「除、盡、破、取」等意義,也就是有「毀滅,摧毀,破壞,傾覆,破而取之,覆而取之」的意思。譬如「拔除」就是除去,「拔城」,就是「攻陷城池並且佔領」的意思,不是把人的城池拔高起來。《漢書.高帝紀.三日拔之》注:「拔者,破城邑而取之。」《呂氏春秋.慎行.圍朱方拔之》注:「拔,覆取之曰拔。」
太極拳的「拔」就是利用方位技術克制對手方位,再出手腳「破而取之」,太極拳的「出」和「拔」兩者都是出手出腳用「摔打拿踢」的技術,「破壞、摧毀,傾覆」對方以取勝的意思,不是「拔根推人」的意思。
所以說「四兩拔千斤」直接翻譯就是「四兩破千斤」,不能翻譯為「四兩推千斤」或「四兩推動千斤」也不能翻譯為「四兩移千斤」或「四兩移動千斤」,同樣不能翻譯為「四兩拔起千斤」或「四兩拔動千斤」。
「四兩破千斤」是用四兩力「破」千斤力的,不是「用四兩力去推動千斤力」如果按王宗岳太極拳來講,「四兩拔千斤」就是「以無力的方位技術克制對方的方位,再以摔打拿踢,破壞摧毀對方的有力」,太極拳「破壞、摧毀,傾覆」對方的身手步攻擊技術很多,「推」不是摧毀對方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由於過去很多武者大部份讀書不多,現代習武的人,古文能力好的也很少,所以一些不識古文的武人,常常望文生義,學人亂解經文,一看到「四兩拔千斤」完全不知道「拔」字是「破壞、摧毀,傾覆」的意思,就毫不思索地想成,用四兩力拔根發勁發人,也就是說用四兩力去拔有力者的根,再去推動有力的人,所以才把太極拳的技擊技術,摔打拿踢的「破壞、摧毀,傾覆」技術,搞成只會拔根發勁的「推」,後來太極拳才會一片「推」風。
所以說,把人「推出」沒有什麼意思,除了把人推到山谷下,或推去撞石頭或牆角,如果不是特殊環境,別人不易重創,還會被你推到跑得遠遠的,想再打他,還會追不到。
尤其是常見的平推和拔根高推,我們也練,但不是什麼高級殺技,練熟了雖然也能證明能夠發勁,是一種很好看的表演技巧,拍起相片、影片也很好看,所以很多人都當成寶物在教;但就怕把太極拳整個重心都放在「推人」這種技擊效益不高的技巧上。
所以說,太極拳「四兩拔千斤」的「拔」也就是施展「踢打」或「拿摔」技術「破壞、摧毀,傾覆」對方,「傾覆」就是讓對方倒地不起的意思。或許有人會問,要「踢打」就「踢打」,要「拿摔」就「拿摔」,幹嘛還要講「引落合出,四兩拔千斤」,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有時人家先出手,無論是壓制是推是摔是拿是打是踢,你總要有辦法先不被弄倒才能反擊 ,要不被人弄倒再反擊當然就要講「引落合出,四兩拔千斤」的技術。
「柔術」的「引落合」和「剛柔術」的「格擋、閃避」同樣是「承受敵力」的概念,只是技法主張不一樣而已,也沒有誰對誰錯。
「剛術」、「剛柔術」、「柔術」之所以有差別,就在三者對待來力的概念,一開始就不一樣。「剛術」對待來力,是全對抗式,是不缷化,直接把力全部還給你;「剛柔術」對待來力,是半對抗式,是化一半,還一半力給你;「柔術」對待來力,是完全不對抗式,是全部缷化,一點力都不還給你,通通接來用。
不管是「剛術」、「剛柔術」、「柔術」都能夠說出自己這樣做的優點,以及別人不這麼做的缺點,所以爭是非論口舌沒有意義;只要你喜歡又適合你,就選你喜歡的練就好了,因為你問那一家,他都會說自己好,別人不好,這是人之常情。
敵人一拳打來,如果你力壯如牛,又不怕痛,速度快,頂得到又撐得住,那你用「格擋」當技術當然很好;如果你力氣小或你根本不想用「格擋、閃避」技術,那就只有「引落合」最適合你了。
有人會恐嚇柔術者說:「外國的格鬥高手身強力壯,技巧高速度快威力強,擋都擋不住,你怎麼引落合?」別擔心,你只要把這問題還給他就可以了,你問他遇到這種人要如何「格擋、閃避」,如果他做不到,柔術太極就做不到。如果他能做到,柔術太極就能做到。
因為柔術太極拳的「引落合出」就是「走、粘」,「走」和「閃避」同樣是對應敵力的技術,只是概念上儘量和對方不即不離,儘可能比較貼身輕觸著閃避而已,如果「走」不了,被打在防護的手臂上,同樣也是「受打」,和剛術「格擋」時被打到也沒有太多不同。所以「格擋、閃避」能夠夠格得到,閃得開的,「引落合出」就能做得到。
太極拳的技擊,本是「分擊合擊、遠打近攻、摔打拿踢、隨機變換」的技術,所以太極拳「捨己從人,四兩拔千斤」的「出、拔」不是把人「推出、推拔」,而是一種柔術不對抗之後,施展摔打拿踢打擊技術的綜合格鬥技法。
所以說,太極拳的推手,在引進落空之後,所要練習的絕不應該像現在推手比賽這樣,只有準許「回推」這個讓技擊窄化的單調動作;而應該是在引進落空之後,進行「打出、打毀」、「拿摔出、拿摔毀」、「踢出、踢毀」等各種正確反應練習,才是真正太極拳的技術目標,也才能夠打開太極拳的技擊密室,讓太極拳的多樣性技擊面貌,全部呈現出來。
推手只準許「回推」對方,會把其他可以利用於技擊的身體手腳回擊技術完全限制住,久而久之這些技術就不會用了,所以很多人精於走化後回推,卻不擅長走化後踢打拿摔,就是因為踢打拿摔技術被限制太久了,或推手比賽不需要用到也不准許用,因此從沒練習而不會用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反對用推人做為技擊競賽的原因,因為推人比賽,會窄化太極拳的技擊。
所以太極拳要練習的,就是在「引落合」之後進行的「摔打拿踢」的柔術式綜合格鬥,不是去練推人。很多把「推人」作為太極拳主技術的人,甚至以「推人」判定太極拳功力的人,大概都是受到那些不識古文妄解拳經拳論「引落合出,四兩拔千斤」的師父所制約的吧!
最後我仍然要再次強調,練柔術式太極拳的人,不會變成三頭六臂,也不會有仙佛神功,太極拳施展的摔打拿踢技術,若不是專家,從外表看起來和其他武術動作,也不會有多大差異,只是太極拳的內在技擊技巧,從理論到訓練到應用,確實與別家不同;而太極拳對柔術式摔打拿踢綜合格鬥的精神態度極為堅持,也大異於其他門派而已。所以看太極拳是要看它內在訓練的操作技術,不能光看表面的用法,這也是為什麼太極拳一直強調,要「不在外面」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