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宗岳門反身大纏(宗長文章)


宗岳門反身大纏


宗長 葉金山

+

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練功方法,如果沒有,就很難稱為流派,宗岳門在道場所授的流派代表性纏法「反身大纏」,過去家師吳錦園先生稱之為:「反身法、反背法、反身纏。」由於它的動作是所有纏法中最大的,所以我加一個「大」字,稱之為「反身大纏」。

+

「反身大纏」是一個極為精密的內家缷化基本功法,先師沒有說明此功法源於何處,所以只能猜測其源頭可能是八卦掌董海川祖師,因為這個纏法的起始動作,是一個「程派高氏八卦揉身連環掌」龍形「滾鑽爭裹」的「裡缷法」


+

「缷法」是程高八卦的專有名詞,意思是把別人的「招式」或「力量」,像從身上缷下披風或甲冑一般鬆柔毫不用力,無聲無息地從我身上滑開「裡缷法」是向兩手中間缷,「外(表)缷法」是向兩手外表缷。

+

由於「反身大纏」以「缷法」為本,所以必源於八卦掌無疑,但也不敢確定其源頭是那否為董海川祖師,因為全中國旁支各家八卦掌,都完全沒有類似這個功法的記載,所以從「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到「程派八卦掌」宗師程廷華、到「程派高氏八卦掌揉身連環掌」宗師高義盛,或家師爺吳輝山,家師吳錦園等多位先生,極可能在一代或數代之間歸納出這個功法而傳下來。

+

「反身大纏」這個功法非常重要,能通用於內家的八卦掌、太極拳、形易拳的貼身技擊,家師講解八卦掌和太極拳時曾說:「不會反背法,八卦掌和太極拳很難知道怎麼用!」而我唸師範學校時,暑假住在家師安排的居所日夜練功,家師早晚親自餵勁讓我缷化,家師對我操練的時間最多最久,細部動作解釋得最精細的,也非這個「反身大纏」功法莫屬,所以我才會對這個功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

雖然「反身大纏」這個功法只有一個簡單的動作,卻幾乎把內家最重要的各種技擊觀念全都藏在裡面,所以初學者只要學好「反身大纏」,對內家的技擊概念就會有很清楚認識,是非常有效率的初學入門功法。

+

譬如太極拳裡的「挫掀技術、分掌技術、聽勁移身技術、引落合出技術、連環技術,轉向奪位技術,翻筋奪位技術,轉胯技術,鼓盪技術,浮沉技術,吞吐技術.........」以及八卦掌常提到的「滾鑽爭裹技術,缷化技術,順勁技術,龍形、猴相、虎坐、鷹翻技術,轉胯蹋腰技術,蛇纏技術,大小纏法.......」以及槍家吳殳講的「見肉分槍技術,貼竿深入技術」等等,全部都被一個「反身大纏」包涵在裡面了,只要學完「反身大纏」,對內家技擊概念會非常清楚。

+

「反身大纏」的技術,最重要的是能夠以精確的內家技擊概念,完全不用力地缷化掉正面和側面的來力,更進一步把這個力量順勢引到一百八十度的背後,以利於我們開展更多變、更多樣的「雙面交替」反擊技術,也就是內家「搬」的反擊技術。

+

一般用技,偏左的來力,我們就會缷或格到左邊;偏右的來力,我們就會缷或格到右邊。但是這樣的缷力、格力方式,在技擊時有很大的不足。

+

譬如別人用右手,從你左邊伸來要往你右邊扣鎖你的脖子要快速把你摔倒,此時你的右手正好在上,左手來不及應變,此時如果不能夠順勢用右手將對方的來力從你的左邊缷往右邊,那就解不開別人的扣頸技術,更無法反擊;而「反身大纏」就是針對類似這種問題而設的,不但可用於類似的防守,「反身大纏」還可以用在很多內家「搬」的「雙面交替」鼓盪攻擊技術上。

+

「反身大纏」的技術特色,是它的動作完全符合內家自古以來,所有的技擊理論,從頭到尾每一個動作都完全符合內家的主張,所以練成之後,手法、身法、步法,一動一靜,自然會和內家技擊的要求完全同一個調子,所以日後不必長時間在拳架上改來改去,也不必像很多人那樣,整天都在猜想內家的戰技倒底是怎麼用。

+

不好的武術大多技法混沌不明,武者學習之後,必須花很長時間,用身體去鍛鍊,不斷努力,才能提煉出這種武術的精義,讓自變強,這是「以身練拳」的練法,是透過身體鍛鍊,才讓拳法的精義顯現出來。

+

好的武術是技法清晰明確,武者學習之後,只要照著清晰明確的技術去練習,身體自然能夠獲得拳法的精義,讓自己變強,這是「以拳練身」的練法,是透過拳法的明晰技術,讓身體自然顯現拳法的精義

+

「反身大纏」拿來用作內家武術的奠基功法,可以讓初學者養成極靈活精妙的內家技擊身形,達到「以拳練身」而非「以身練拳」的目的。

+

日前我師門有位師兄,備妥拜師大禮來我道場,要求我為他代師授藝,以求更深入探索先師所授八卦掌和太極拳理論精義,我將家師所授「反身大纏」的功法、心法更深入地詳細傳授給他,他大為驚訝,直乎:「難怪天津的前輩們,談到師爺吳輝山時,豎起姆指直說他是不得了的人物,原來師傳的八卦掌裡,竟然還有這麼獨門的技術!」

+

「反身大纏」是從一個程派高氏吳錦園先生派下弟子,再熟悉不過的八卦掌龍形「滾鑽爭裹」的裡缷法開始,然後一百八十度大反身,完成整個引落合出的動作。「反身大纏」能夠將敵人從我面前或側面的來勁,忽然毫不用力,並且無聲無息地用纏法,將敵勁缷到一百八十度的背後去,並且順勢將敵人發出;由於這個「雙面交替」用「搬」引敵勁的動作,由於有一百八十度大反身、大反背,才稱為「反身法、反背法」。

+

當「反身大纏」練到精確熟練之後,所練出的漂亮動作,會自動隱藏在內家太極拳和八卦掌的每一個應用招式裡面,成為所有摔打拿踢技擊,甚至摔角搶把、太極推手、八卦缷法的內在主控技術,這個「反身大纏」對家師所傳八卦和太極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家師過世後,這個功法的操作技術,己逐漸被同門遺忘,由於有些同門不知道有這個功法,有些同門練了卻不知道這個功法的重要性,加上操作心法不完整,無法掌握練習重點,久練也索然無味,三十多年前到今天,功法隨歲月流逝,師門內至今已沒有其他人在練了。

+

由於師門內外種種講拳因緣一直不成熟,我數十年來從沒有機會對師門內外公開講述「反身大纏」的奧義,一直到近年開始授徒,才在道場上將整個功法重新整理後傳授,而這個宗岳門重新整理的「反身大纏」技法,也成為宗岳門的代表性技法而用於太極拳教學,日後如果發現有其他門派,使用類似技法進行教學,其武術也必然是出自於宗岳門的點撥而來。

+

武術是一種技擊之「術」,所以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流派,一定各自有不讓外人知道的獨特的訓練運用之「術」,內家流派中,如果沒有柔術訓練運用之「術」,而只講論用心、用神、用意、用氣的內家,必然只是空談的內家而已。

+

所以,我現在將這個功法的要點,以右側進攻方式的整個動作,詳細記錄在這裡,讓喜愛傳統內家柔術的同好研究學習,也讓學習國內外剛柔式武術者,對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技術訓練,與世界所有武術都完全不同的獨特與奧妙,有更清楚的了解認識:

+

學生一肩半或兩肩寬馬步站立,初學者或初學之年老者足部筋絡不固,步法以一肩半為最佳,甚至步法可小一點。剛開始訓練不可操作過久,因為技術稍不正確,腿部關節會承受到錯誤的重力,等到技法完全正確,身手步才能夠完全鬆透無力,訓練時間才可加長。

+

餵勁者站立於學生右方餵勁,以雙抱掌掌根輕輕粘貼於學生右大手臂,右腳向學生前方中軸進一步,順勢以雙掌銼法,向前並向下銼壓學生大手臂,逼其轉臂後退,以增強其手上「滾鑽爭裹」,以及遇力移重心後退下沉的第一時間反應習慣和能力。

+

學生受力後,全身大鬆大柔,向西轉胯轉身,下沉,斜身移重心到左腳,面向西,手臂作出「滾鑽爭裹」以缷去餵勁者來力。

+

「滾」學生滾動手臂以翻筋轉骨,一來造成餵勁者沾點在手臂上位移,繼而沾點向西位移,再來沾點向下位移,等三種沾點位移狀況,如此敵力不易受在我身;二來翻筋轉骨能形成暗勁;學成後可以大鬆大柔啟動聽勁線,成為搶手、接刀、受格的第一個動作

+

「鑽」學生手臂由上向下往西方地面鑽,也可以中指為中心旋轉,鑽時向地面斜刺,不可橫拉,斜刺才是鑽,橫拉不是鑽;學成後敵力向我手臂壓來時,能夠不必思考就順勢作出完全不用力的挫掀動作。

+

「爭」移重心至左腳,身體向西轉時,手肘順勢向西方撐開,形成身肘爭力,謂之「爭」手臂與身體夾角成九十度,保持環位,不可開肩;學成後肘能習慣保持向外垂墜之形,極利於出拳或發勁。

+

「裹」此時胸形空涵為裹形,須全身放鬆。

+

「滾鑽爭裹」身體移重心向西轉之後,要形成兩肩傾斜的斜肩,兩肩要如門栓拉動,讓左肩變短右肩變長;另外要垂肘令肩肘排列成向下一直線,肩摸上去要如溜滑梯,手臂手肘微曲不許用力,手掌滾動朝西向下鑽時,全身放鬆轉到左肩朝東,右肩朝西,整隻手臂要完全放鬆,大鬆大柔,如微風中可飄之柳,不能帶有絲毫力量,這是內家「以無力缷力」之技。

+

此時重心要完全移至左腳,這是重點,否則後續動作無法轉胯落胯,並且會讓身體重量錯誤地壓在左腳關節上,造成酸痛;右後腳膝關節標準技術是微曲中帶直但不可用力撐地;右後腳膝關節亦可修正成微曲折,這樣初學者後腳比較不會帶撐地拙力。腰為「龍腰三折」,身體形態如曲線彎月,是流線形,此身法謂之「龍形」。

+

「龍形」為接敵第一義,日後技擊時所有接手、推手、踢打拿摔都以「龍形」為內在第一技法,此處不精各種招式都無法統整身手步,一接手就可能被貼身敷鎖壓制,招式再多也沒有用。

+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回身靠,反制搬攔,或過腰摔。

+

餵勁者繼續餵勁,學生沾粘不脫,接著轉腰胯及轉頭右盼,但右肩不能有絲毫震動或移位,更不能向前回衝,此形可練習轉腰轉胯時,能同時左顧右盼的技擊習慣,因為這個身形像猴子左顧右盼,所以此形稱為「猴相」

+

猴相」轉腰胯時,右胯不能向前或向上挺出右胯必須向下微折凹陷,而有下落之形謂之「落胯」右膝外掰上頂,右腳扭步起踵,此為董海川祖師所云:「扭步掰膝。」重心要絕對保持在後腳,不可前移,以免力量回衝。

+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太極玉女穿梭,或回身打虎。

+

餵勁者拉起右前腳,右前腳直接再跨步到學生南方中軸部位,餵勁者順勢彎曲整隻右手臂,用右手臂反扣學生脖子,試圖跨步扣頸翻倒學生。

+

學生接著拉手貼耳」,將右手臂以上翻肘式,拉至右臉側貼在耳畔,此為太極「落空」手不可觸及前臉部位,要讓耳朵位置在大小手臂中間手掌在右腋,掌朝東上扣腕。手上拉時,要記得先進入環位,形成三角形陷阱才能上拉,否則遇到敷鎖高手會在此處被制住手臂,對日後戰技有很大妨礙。

+

「拉手貼耳」肘一定要連續朝上移動,千萬不可朝右側移動,此為「掌肘兩朝天」。掌肘兩朝天」是此式引進落空的動作要點,如果錯誤,身法步法再好也沒用,將來技擊接手,向右轉身時手部動作會一直頂抗對方來力,根本不能應用,要特別注意拉手貼耳時,肘和頭的中心越要盡量貼近,頭肘距離越近者功力會越高,也才能練出高階的不動手缷化技巧,這是上翻肘式的見肉分槍動作,所以肘和頭越貼近者,見肉分槍能力會越強,越合於內家法則。

+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太極旋肘回纏或其他纏法。

+

繼續為「虎坐」,首先將右胯下坐到後面,像坐在後面的凳子上,此為「坐胯,再向下「塌腰」,讓重心向後坐,胸要寬舒可涵物,頭部微向上虛領頂勁,此為董海川祖師所云:「空胸拔頂下塌腰」。

+

「坐胯」到「塌腰」是一個連續動作,「坐胯」、「塌腰」之後,左肩才能順勢向南轉,右肩也才能下沉成斜肩,成為左肩短右肩長,右手臂才能順勢佈出後面動作要求的「三角形陷阱」,所以絕對要「塌腰」。「塌腰」在內家中,程派高氏是最重視並且不斷使用這個技法的門派,「塌腰」技術就是用在這個類似動作中。

+

虎坐」師傳如猛虎蹲踞後退,向後鼓盪欲反身撲出之形全身有往後又有往前衝出之意,不可有呆坐不動之像,「虎坐」亦名「虎踞」。

+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八卦開掌,或發勁。

+

繼前動作落胯塌腰後再轉背,再轉肩反身到背後一百八十度為止,此時右手不可後拉,以免開肩,需順坐胯蹋腰之勢,以小臂中心為軸揉右掌,形成斜肩,左肩短右肩長肘向下垂全身放鬆,掌呈瓦楞,右掌心朝東,佈置成三角形陷阱,前述整個動作為「鷹翻」。「鷹翻」技擊時,有轉身下蹲以備出拳之意,也可施展摔技之圓形下扽法

+

從「龍形」至「鷹翻」整個過程,身體要一直保持向西傾斜,不可回正成直立,一直要到最後確定落空敵勁的那一剎那,才能把身體回正成直立發勁一定要傾斜到最後,這樣才能練出太極拳八卦掌所說的「俯仰」,才不會把柔術式的太極拳和八卦掌,錯練成剛柔術的牌位身形。

+

「鷹翻」最後右手臂不可有後拉之意,要進行上段式佈設三角形陷阱的動作,這個佈三角形陷阱的動作和中段佈三角形陷阱的動作完全不同,是「掌隨肘走」的佈法,也就是說肘在落下時不是向後拉,而是肘向前向下畫一個圓弧形,而掌是隨著肘所畫的圓弧形順勢落下,掌絕不能脫離這個肘畫的圓弧形而動作。

+

「拉手貼耳」後,掌肘朝天扣腕,為倒轉的鷹形,「掌隨肘走」之後,右手臂會翻轉和身體形成和三角板一樣的三角形陷阱,肘會朝南,掌會朝向東方,整隻右手臂會形成像老鷹的頭頸部一般的鷹形從「拉手貼耳」倒轉的鷹形,「掌隨肘走」後變成正立的鷹形,整隻鷹翻轉過來,所以稱為「鷹翻」

+

「鷹翻」的手臂「鷹形」動作在太極八卦摔打拿踢技擊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只要是轉身之後的回身摔打拿踢都會用到這個動作,動作為「掌隨肘走」,其形如鷹,手肘外垂,設定為三角形陷阱,這個動作如果練得好,轉向出手的摔打拿踢各種技擊動作才會正確,所以這地方是練功重點,不能有絲毫錯誤。

+

「掌隨肘走」所形成的圓形「鷹翻」落肘掌技術,是完全不對抗敵力的全吞式落肘掌技術,和接一半還一半的剛柔式技術不同。所以「鷹翻」是柔身八卦的動作特徵,凡是以這種方式落肘掌的,便知道所學習的必是程派高氏的「柔(揉)身八卦」,不是東城派尹氏「硬八卦」,現在很多練程派高氏八卦的武者,落肘掌時不使用「掌隨肘走」的「鷹翻」技法,所以八卦動作非常剛猛有力,有可能是不懂自家技術,也有可能是誤摻到東城派尹氏「硬八卦」而不自知。

+

同樣柔術式太極拳中落肘掌技術和「鷹翻」技術無差別,如果不以「鷹翻」之形落肘掌的太極,也必不是柔術式太極,而是剛柔術太極,明白其中奧妙的人,看外表動作就能夠分出柔術式太極和剛柔式太極的差別,因為「鷹翻」這個動作,和剛柔術的動作差異非常明顯。

+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八卦圓形扽法,或蓋掌。

+

接著手臂從「鷹形」改行「捲落法」,從沾點逐漸以「捲落法」朝餵勁者手臂向前捲壓,最後輕敷於餵勁者右腕部,左掌輕敷於餵勁者右肘部,敷鎖不必嚴挑位置,也不可換位置,沾到那裡就要敷那裡,所以上述位置僅供參考。

+

再以鼓盪方式發勁,後腳湧泉以意念動身體,絕不可蹬後腳,然後輕輕移身向東,肘朝外垂墜不可內縮,再輕輕伸出小手臂像掛書法或水墨畫動作一般輕巧無力,以鼓盪式將餵勁者發出。這是董海川祖師說的:「沉肩墜肘伸前掌」,也是內家「打人如掛畫」;內家以「墜肘伸掌」之技,鬆柔無力即可將人發出,是最容易學習的柔術式發勁法,其技法和剛柔術發勁不同。

+

完成時,腳部動作前腳起踵、頂膝、坐胯、尾闆中正,以保持全身攻勢平穩,如不能起踵、頂膝、坐胯,就不能平穩出手,在移動時身體會微微站起來,內勁會向下而不會向前,如此會破壞向向發勁的威力。

+

能「起踵、頂膝、坐胯、尾闆中正」全身之勁就不會落於各足部各關節,身體亦不會向上或前衝出敗形,最後墜肘後雙手向前輕輕伸出,完成整個「反身大纏」功法動作。

+

「龍形」為太極之「引」「猴相」到「拉手貼耳」,為太極之「「虎坐、鷹翻」為太極之「合」墜肘伸掌「發勁」為太極之「出」,所以此功法與太極拳全部學理相合,是內家互通技法。

+

從「龍形」至「鷹翻」,肩和手上沾點及重心,必須一直向後,不能向前回衝,重心全保持在後腳,不可稍有前移,這樣才能讓敵勁一直往後跑,不會在將勁帶到後面另一側時,頂抗到敵勁,也不會絲毫改變敵勁的動向。

+

完全大鬆大柔不用力,不頂不抗,將敵勁從東邊無聲無息,一直線搬引至前面西邊再帶到後面西邊,完全落空後才反擊

整個「反身大纏」過程中,只要稍微輕輕頂抗到敵勁,即使再輕的頂抗,動作就完全不合格要重新檢查過程錯在那裡,當下修正練習結果只有一百分和零分,也就是滿分和不及格,沒有中間的成績,錯一點點都完全不能用

+

「反身大纏」標準動作練成之後,接著要練習向北「滾鑽爭裹」,以及向東定指「滾鑽爭裹」的技術,才能把「反身大纏」練成「小纏」。

+

整個「反身大纏」定步式練正確,到能以「大鬆大柔不用力」應用之後,才可以練退步式,這樣身手步的技術才會精緻,應用時才不會老是靠退步,而完全不動用到身手步的自轉。

+

程派高氏八卦掌學習時講究精通每一個動作的「本缷拆變」,也就是講究「二會二要」的「會本手、能缷力、會拆招、能變打」的階段性學習,也就是「先要學會標準的基本手法,其次要把基本手法練到能夠大鬆大柔缷去來力,還要把基本手法繼續練到能夠用於拆招反制最後還要把基本手法練到能夠用於摔打拿踢各種技擊變打」。

+

「反身大纏」的「本缷拆變」各種技擊變化,非常精妙,必須親自學習才能全部明白,本文也只能提供個大概,如果不完全明白並且能夠運用「反身大纏」的「本缷拆變」的奧妙,初學者見到「反身大纏」的動作竟如此簡單無奇,大多數人都會非常輕視這個功法,這也是這個功法之所以會在師門中逐漸流失的原因。

+

所以學習「反身大纏」必須要有全面了解整個功法變化的心理準備,不要只學會標準的基本動作就以為懂了,要學到能夠「本缷拆變」運用自如,才算真正了解「反身大纏」。

+

「反身大纏」可以在大鬆大柔,完全不改變來力的狀態下,很自然地將對方的來力自我左邊引落到右邊,也能自我右邊引到左邊,施展內家「兩面交替」的搬式鼓盪技擊技術,這樣不但可以破壞對方的攻擊形,也可以製造出很多可以攻擊的機會,也可以製造出很多攻擊的技巧。

+

「反身大纏」只憑一個技法,就能產生這麼多這麼大的作用,其功效實是很多功法難以比擬的,「反身大纏」的技法靈活有效,也不得不讓我們對中國內家前賢的武術成就產生敬畏之心,並且因此而想見古人技擊之靈活與威力。所以「反身大纏」對於進入內家柔術式技擊之門會有很大的幫助,也正因為如此,「反身大纏」才會成為宗岳門柔術式太極拳的代表功法而永遠流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